白洋淀历史悠久以及由来
白洋淀历史悠久。早在新石器时代,湖区西部和南部(今安新县刘村、梁庄)就有人类活动。春秋战国时期,典渠属燕、赵,以沂水长城(今安新县北堤)为界,南葛城(今安州镇)属赵,浑泥城(今安新镇)属燕,故今典渠为“燕北”。也正是这片地跨燕赵的生活之地,以其独特的地理风光、政治军事地位,为历代所看重,令诗人们扼腕叹息。宋代六院成员何在淀区筑堤蓄水,引水灌溉,建立屯田防线。杨,北宋名将,曾在辽朝驻军。元代大学者刘隐,曾在淀区三台、安州讲学。清朝康熙帝在殿曲的段村、泉头、赵北口、郭里口等地修建宫殿,40次到殿曲狩猎。解放战争时期,朱德总司令在白洋淀指挥庆丰店,解放了石家庄,为这片古老的湖区增添了新的光彩。
白洋淀人民有着光荣的革命传统。辛普田,1923年加入共产党,被顺治省委派到家乡马家寨开展农民运动。1927年夏,中共刘被中共保定区委派遣到淀区北部的冯村、王家集,建立了淀区第一个党支部。辛普天、刘、、侯卓夫等革命先烈,为了寻求救国救民之道,抛弃家园和产业,投身革命,坚持真理,宁死不屈,成为共产党员学习的榜样。抗日战争时期,活跃在白洋淀的抗日武装“雁翎队”,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利用湖区芦苇遍布、沟渠纵横的有利地形,开展灵活机动的游击战,以弱胜强,严厉打击了日本侵略者,大大提高了中华民族的威望,显示了燕、赵儿女的聪明和勇敢。徐光耀的《小战士张嘎》是根据《雁翎队》改编的。著名作家孙犁的《荷花湖》和孙珏、景源的《新儿女英雄传》都以湖区为题材。时至今日,白洋淀儿女的勇敢和英雄气概,仍为全国人民所称道。
淀区涉及保定、沧州四县一市,占安新县总面积的85%。安新县城水域10万人,36个村被水包围。芦苇年产值4000多万元,是水域人民的主要生活来源。鱼类有16科54种,最高产量达800多万公斤。这里以盛产大米、鱼虾、莲藕和“安州芦席”而闻名。其中,袁宇和桂花鱼闻名中外,被誉为美丽富饶的鱼米之乡。旅游业起步以来,已接待中外游客300多万人次。“中国白洋淀荷花节”在每年的7月23日举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