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日奇兵--白洋淀雁翎队
刘光裕将军领导的部队采取地道战、伏击战打击日寇,出奇制胜;他甚至大胆利用敌人的内部矛盾,化装袭击敌人,即以“化袭战”一枪未发,俘虏敌人,留下了一段脍炙人口的抗战传奇。
伏击战:雁翎队白洋淀打鬼子一战成名
在抗战胜利70周年前夕,原北京军区空军副司令员、开国少将刘光裕的女儿刘雁平在接受千龙网记者采访时,以父亲生前留下的笔记,讲述了刘光裕将军在担任河北省安新县游击大队政治指导员等职务时,领导著名的“雁翎队”在白洋淀打鬼子的传奇故事。
“白洋淀的雁翎队,是安新县三区小队和雁翎队相结合的一支抗日武装力量。”刘光裕在笔记中回忆,1943年农历8月15日,他们用大抬杆等打大雁的家伙,全歼了日本鬼子和伪军组成的一个押运大队,共计100多人,缴获轻重机枪各一挺。
当时,雁翎队的战士装扮成在白洋淀打鱼的渔民,有的划着小船,有的驾着鹰排,三三两两,从不同方向悄悄地接近设伏地点,战士们到达以后,迅速地各就各位。战士们在河中心的水下拉了一条钢丝,可以挡住鬼子的汽艇;他们又用镰刀割下杂草、水草,漂浮在水面进行伪装;然后,战士们有的躲在荷叶底下,有的埋伏在芦苇丛中,等待鬼子进入伏击圈。
临近中午时分,包括两艘日本汽艇船的8只船进入了雁翎队的伏击圈,当敌艇距雁翎队员仅几十米的时候,队长郑少臣果断地开了第一枪,打下了在船杆上放哨的人。埋伏在苇塘里的战士也一起向敌船开火,躲在荷叶底下的战士也纷纷开枪射击敌人,船面上的鬼子还来不及反应就被击毙,突击队员们驾乘着小船,迅速围歼第一艘船。
与此同时,其他雁翎队员也向第二只敌船发起了攻击。从开枪到结束,也就半个小时的时间,解决了日本鬼子和伪军100多个。敌人的运输船队被雁翎队全部截获了,大批的物资和枪支弹药都成了雁翎队的战利品。8条满载枪、子弹、手榴弹的船,经过清点,有两挺机枪、80多条步枪、2000多发子弹、1000多个手榴弹等。由此,雁翎队一战成名,毛主席得知后还专门为之题词:“荷叶军。”
据统计,在抗战期间,雁翎队端岗楼、除汉奸、打鬼子、截击敌人的军火船,切断敌人从天津到保定的水上交通线,有力地配合了主力部队打击敌人。从1939年成立到1945年配合主力部队解放新安城,雁翎队由30多人发展到100多人。雁翎队利用冰上水上优势,与敌人交战70余次,仅牺牲8人,却击毙、俘获了日伪军近千人,缴获大量军火和军用物资。特别是自1939年到1943年的4年中,雁翎队在35次战斗中,有16次是一枪未发而制胜,有“淀上神兵”之称,在河北安新县白洋淀风景如画的百里湖面上留下了一段段抗战传奇。
“到1943年9月,出现了任邱二区小队在北潜口打伏击取得全胜的战例。”刘光裕撰文称,这次战斗打死打伤日伪军10余人,缴获步枪数支,毁敌汽车一辆,缴获日伪军服装2000多件,解救了日军押送沧州去的我区区长、工会主任两名干部。更重要的是,这次小规模战斗缴获了日军对我冀中作战和1943年9月18日开始对我晋察冀边区扫荡的全部计划等机密文件,使我领导机关针锋相对地迎击了敌人的进攻。“一个区小队独立作战取得这么大的胜利,是抗战形势好转的一个明显标志。”
地道战:打防结合粉碎日军“碉堡政策”
据刘光裕将军回忆,地道战在九分区开始的很早,最初的地道是对付敌人抢东西,挖个洞子藏粮食,后来发展为藏人,在敌人清剿挨户搜查时,保护了很多地方干部。当时,有人认为是“右倾”怕死的表现,这是非常错误的。1942年3月,冀中军区领导机关驻在安平县宗佐村时,军区领导认为挖地道坚持斗争是积极的,能保存自己,不是“右倾”保命,并号召在冀中平原挖地道。
从此,九分区在蠡县、高阳、任邱等县开展了地道斗争。后来有些洞子暴露,有些同志被捕,这些血的教训使抗日军民开始琢磨如何挖地道,地道逐步发展成为多层多口、互相连通的地道网。有的隔一段就有个大地下室,可容纳几十人,还可在里边开会,旁边有小室,设有通气孔。通道内设有卡口,只能通过一人,备有木板和被子,防敌放烟、水、毒;有的挖成上下两层和平行两三条通道,并设有翻口,可上下翻和后翻,口部设有坚固的木盖和铁盖。
地道的洞口精巧秘密,有设在炕中的,锅底下的,牲口槽里的,有的地平面开关与地面一样,简直分不出是地面、还是洞口。也有的地道通气口设在井里,还有的设在墙壁上。总之,各式各样的地道日益完善,这不仅可以保存自己,而且能够打击敌人。
1942年冬天,任邱二区半壁店鬼子挖地道搜查我游击队员和区干部人员,先让伪军下去,被我工作人员打死。敌人气急败坏,马上对洞内灌水、烧柴灌烟、放毒气,我地方工作人员和二小队政委王治平等在洞内坚守两天两夜,没有受到损失。
1943年3月初即农历正月十四日,任邱县一小队在尹村正配合区干部召开教育坏分子会,被任邱日军中队、伪警备队、宪兵队、侦缉班(叛徒特务)、高阳部分伪军及附近各据点的日伪军共500余人包围,我一队一个班13名同志,在小队副队长薛吉田带领下,利用地道坚持斗争,打了一天两夜,打死打伤敌8个,掩护了地区干部。我军此战虽也有伤亡,但创造了以少胜多的战例。
“地道战向打防结合方面发展,在反清剿斗争中起到了重大作用。”刘光裕介绍,地道是一项浩大的地下工程,出土量很多,而且要求秘密,如果没有广大群众的艰苦劳动和积极支持,是根本办不到的。“五一”扫荡后,不仅九分区,而且整个冀中平原,在无险可依的残酷环境中起了重大作用。它对于保存地方干部和小股武装,保卫群众利益,在敌人反复清剿的情况下,使村、区、县都能坚持斗争,并给敌人威胁和大量杀伤。
后来,地道又发展成为进攻敌人的重要手段,这就是挖暗道接近敌人据点,用炸药爆破。如在任邱辛中驿用鸟枪炸药将敌岗楼炸斜,虽没有炸塌,但吓得伪军缴枪投降。后来,刘光裕把这个战法叫做“使岗楼跳舞”。如攻克新镇以南辛庄,消灭堂二里治安军19团就是用爆破战,“使岗楼跳舞”吓得敌人心惊肉跳而投降。这种战法粉碎了日军的“碉堡政策”。
化袭战:出奇制胜打击敌人惊心动魄
“化袭战”即化装袭击敌人。刘光裕撰文解释,这是在碉点林立情况下比较巧妙的作战方法。打这种仗的关键是要知道敌情,出敌不意,歼敌全胜。1942年秋,34区队一连隐蔽进入蠡县三区、六区,在县委领导下,化装蠡县敌人去王家营巡视防务,首先把王家营的伪小队长叫下炮楼,控制着小队长让他下令缴枪,又叫他通知齐庄伪军全部来王家营,通知大百尺伪中队长,说蠡县大队长来巡视防务。伪小队长都照办了。战斗计划全部实现,战士们把王家营和齐庄的炮楼全部烧掉,并缴长短枪50多支,俘虏经教育全部释放。之后,战士们胜利返回肃宁地区,没有一个伤亡。
1943年农历7月15日,34区队一连在高阳至保定公路上化袭敌军车,一车伪军官全部被歼灭。这次行动前,刘光裕摸准了敌人在这段路上车辆通行的规律,由连长李仲玉带一小分队,佯称安新县伪警备大队长患病,要去高阳县城看病,将化装护送他的30人埋伏在石家桥公路两侧。当敌汽车开到石家桥时,李仲玉佯称去高阳县看病要搭车,我化装“护送”的同志也招呼着,喊着“早日康复”的话。
当李连长打开车门将要上车时,突然喊了一声:“打!”手枪、步枪、手榴弹都向车厢内打去,顷刻就将这辆车打了个稀巴烂。在清理中发现,这些伪军都是保定训练的中、小队长一类军官,还有一个叫金谷的日本鬼子,此次战斗我军仅消耗百余发子弹和几枚手榴弹,也无一伤亡。
“1943年秋天,我34区队一连结合县大队化装袭击肃宁县桥城铺村岗楼,一弹未发,一人未伤,全部将敌俘虏,摧毁了岗楼。”刘光裕回忆,桥城铺岗楼守敌是直接镇压人民抗日和搜刮人民财产的一个伪警察班,他们的一切罪行早先广大群众所痛恨,所以,他决定拔掉这个钉子。
当时,一连的干部战士摸清了敌人活动规律、建制和隶属关系、内部的矛盾等,物色了胆大心细、机警勇敢的分队指挥员充任伪警察长和警官。他们按敌人的行动编队,走出青纱帐,大摇大摆地直奔桥城铺岗楼,我掌旗的排头兵韩洪同志前去喊话说:“警长一班长,警察长巡视你们的工作来了,赶快放下吊桥。”
这些汉奸对“上司”看成虎狼,迅速放下吊桥,我化装的同志挺胸大步进抵岗楼下。化装敌警察长的刘彬同志发令立即全部集合训话。敌警长集合伪军后报告说:“除伙夫在做饭,岗楼顶部还有一哨外,其余全部到齐。”刘彬说:“我来了,收岗一齐听训话,快来!”不一会,岗楼的了望哨也撤下来了,伙夫也来了。
刘彬以训斥的口气说:“警长入列,你们的集合行动太慢了,但全部人员到齐了,这很好。稍息,把枪放下,弟兄们,你们被解放了。”还没等他说完,布置在周围的同志们迅速出现在这些汉奸面前:“不准动,把枪放在地上,向后转,卸下子弹袋。”伪军们乖乖地听从命令,成了抗日游击队的俘虏。这些化装袭击敌人的战例,都用巧妙的战术智取敌人,我军没有任何伤亡或很少伤亡就把敌人全部“解决”掉了。
人物名片:
刘光裕,河北省安新县人,1916年出生。1933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曾任河北省安新县游击大队政治指导员、冀中九分区33团政治教导员、政治处主任、冀中九分区地委政工部长、晋察冀野战军三纵队七旅副旅长兼参谋长、野战军骑兵第六师政治委员、63军187师师长、华北防空司令部副参谋长、北京军区空军参谋长。1958年,他被授予二级独立自由勋章和二级解放勋章。1964年,他晋升为少将军衔。1975年,他升任北京军区空军副司令员。